探索性材料在大班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发布时间:2009-09-08 来源:赵屯幼儿园 点击率:

幼儿通过探索,体味成功感、挫折感;尝试解决冲突;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体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能力!孩子们探索着,也即学习者,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本学期,我们大班组的老师们在区域活动游戏化的专题引领下,风风火火地学习理论,参与实践,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尝试探索并实施有利于幼儿发展、满足幼儿需要的游戏区域活动中,在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自由地活动探索,主动地表现创造、获得发展……

通过本次研究,如何更好的为教学活动服务、如何更好的为孩子们解决实际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这也是我个人所要研究的根本目的!本学期我个人所研究的重点区域是益智区,在区域划分时我和搭班老师将各自的研究重点进行了一番权衡比较,各自将研究策略由点及面的进行调试。

“科技馆”是我本学期所研究的重点集中对象,幼儿主要通过多种探索的方式进行游戏,教师从平面到立体投放多种操作性较强的材料提供幼儿游戏。

“棋艺室”是益智区的一个附属区域,顾名思义就是下棋,幼儿通过不同棋牌类的游戏规则,尝试学习不同的游戏方式。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比较明显,游戏化的活动方式比较适合他们,一般的角色融入似乎已经不是很贴切他们的现实生活了!所以在探索类的区域活动中我将游戏做了一下调整,主要从调试前后两方面进行阐述,具体策略例举如下:


第一次调整:


一、                材料的选择、投放和使用

 

以“科技馆”为例:

看着班里的一大堆托幼杂志,我有些犯难了“扔掉吧,可惜!全看吧,没时间!”于是我有选择的翻了几本杂志看到上面其实有不少我们幼儿园老师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迷宫类游戏、思维训练(类似于逻辑狗)、找茬等等,花费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些A4大小的纸张简单处理一下,塑封归类好以后投入使用了。并且杂志在不断更新,于是我这一块的内容也是同步的在更新换代。

因为是塑封过的纸张所以可以反复操作利用,幼儿可以直接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上面,然后通过一定的配对方式找到相应的正确答案,通过自我检查的方式可以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检查可以提高生生之间的互动。有一定的记录、检查、互动等元素在里头,孩子们玩的还是饶有兴趣的。有时还会因为一些分歧找我来做最后的定夺呢?因为你有些“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发散性的!

 

以“棋艺室”为例:

在飞行棋、跳棋、五子棋、象棋等玩的比较多比较熟练的状态下,我将学校新发的恐龙牌投放了进去,于是出现了争抢现象,原来一副牌张数太多,玩的人多了就会有点乱,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合作的人数还是应该有一点限制的。于是我将一副牌拆分成两副,由原来的6人玩一副到现在的8人玩两副,争吵声慢慢的减轻了,多的是他们反馈给我的一些打牌方法,一组是每人抓5张牌打,一局完了再抓牌,每次不超过5张;另一组则是按照打牌人数平均发牌,发完牌之后再大……

根据幼儿的实际操作情况,将材料进行巧妙的变化则会有另一番景象,效果还真的很不错哦,孩子的思维是需要老师给予一些帮助和提示的。很幸运的这次让我体会了一把,我们三个老师还和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呢……

根据世博会的临近,我们还将大型棋盘“海宝,带你游上海”投放了进去,通过简单的加减法来前进、后退或者停,下棋的过程中还认识了不少棋盘上的上海旅游景点呢……

 

二、                “三步曲”游戏规则的制定

 

以“科技馆”为例:

由于是重点研究对象,于是我将很多现成的自制的玩具大量的投放在里头,短短一星期的时间就让我累得够呛,于是我发现多有多的坏处,但是如果精简了孩子的游戏乐趣也就会大大减少,如何将材料的“量”和幼儿活动的“质”相匹配呢?于是我想到了游戏规则,于是我将科技馆的所有材料拿出来进行了一下分类,根据由易到难的操作能力划分了一个三步曲的操作顺序。由于场地比较大,一共分成了东、西两大块。

“大班的孩子应该赋予一定的任务意识”这也是大班教研组会议上大家一致认同的观点,于是我就拿来做了文章。在这三步曲的游戏规则中要求:根据指示牌上的要求,在第一类游戏中选择1~2中游戏,完成后再过渡到第二类游戏,同样完成之后再玩最后一类。全部完成之后,东西两边的孩子可以根据管理员的调动进行互换位置。

整个游戏过程用时大概在25~40分钟不等。期间,幼儿之间可以进行互相检查互相监督,管理员也方便管理,一看就知道这个孩子玩在第几类游戏或者这个孩子违反游戏规则,在里头胡乱的自由散漫的玩耍!

由于这个规则的制定,实际反馈的效果比较好,所以我就将这个三步曲的游戏规则推广到棋艺室还有之后的视听室,效果也是相当的明显,在完成一定的任务之后,再玩一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游戏(趣味性娱乐性较强但学习性较弱的游戏,例如电脑上的网络小游戏等)。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学习性和游戏性的比例问题……如何将这一比例进行合理的协调?这就是我们在第一次调整之后所要努力的方向……

 

第二次调整:

 

教研组同事在互相观摩之后就给我们大2班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和问题,在大班毕业前,到底是学习性比较强一些好呢?还是游戏性比较强一些好?

 

三、                学习性和游戏性的比例协调

 

针对以上问题,于是我及时的将材料重新摆放出来仔细的做了一下分析,发现的确存在一些这方面的误区在里头,毕竟还是学龄前的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投放一些学习的因素在里头那是应该的,但是反过来,颠倒主次的话孩子们的区域活动还会称之为区域游戏吗?

于是,我将“科技馆”的游戏规则重新进行了调整,原本要求完成的任务个数相应减少,游戏内容相应增加,这样选择性比较大了,游戏的心态也就更加的轻松愉悦了,渐渐发现孩子们能静下心来比较有耐心的操作了,这样的游戏习惯是非常好的,在每次讲评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抓几个典型的孩子来进行表扬,提醒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这样拉大游戏趣味这一头的内容,适当缩小单纯学习的内容,平衡这两者的大小比例,帮助孩子们在游戏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的氛围里游戏。

另外,我还将这一方法试用在语言区和美工区当中的视听室,由于处在比较安静的两个区域之间,所以我将一些动脑筋的多媒体课件投放了进去。

经过调试后发现视听室里投放的这些课件很大程度上也是本次探索研究中有涉及比较多的一个区域,主要是通过玩一些益智类或主题类游戏,提高幼儿电脑的操作能力。于是我结合之前两种策略,设置闯关游戏,分别建立①②③三个文件夹,分别放入了主题类、益智类、语言类等不同格式的可见课件,如:Flash课件、swf网页小游戏、视频、音频、PPT课件等等。要求按顺序完成三个文件夹里的游戏,用时约有20~30分钟不等,剩余的时间可以玩一会儿网络游戏,临区域游戏结束前十分钟结束游戏,播放收玩具的音乐。这一点视听室的孩子们很有责任感,一看电脑上的时间09:45很自觉的就会关掉游戏窗口,播放指定的收玩具音乐。

……

或许是因为设置任务的游戏规则让孩子们都很有责任意识,例如前文提到的视听室孩子播放收玩具的音乐;还有前文也有提到能反复利用的塑封过的操作纸,每次用过之后孩子们都会用“巧手屋”(本班的生活区)制作的小抹布将上面的写字痕迹擦掉,方便后面的孩子来操作;

从整体来说,区域之间的合作互动也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在益智区的研究中渐渐发现区域之间的研究策略是有一定的共性的,例如以上提到的游戏规则、材料投放,但是从益智区的个性来说孩子动手动脑方面比较重点的考虑,于是我把具体的材料做了几番分析和研究、以及抽象的规则制定,其实这两者之间也是应该有个协调的说法!

所以简单的说一下我的个人心得吧,我觉得在益智区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材料是首选因素,这需要一个教师耐心的分析已有材料和幼儿目前能力所需的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类。接着就要考虑材料的“量”和幼儿活动的“质”这两者之间如何匹配的问题!

2008年,在实践中我们打破了以往教师是活动区创设的主角这一现象,将区域活动、主题内容、幼儿兴趣合成整体,师生共同创设,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2009年,我们在一次次组内观摩、园内观摩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孩子们也快乐的开动着他们的小脑袋,和我们一起携手共浸在科学的天堂乐园……

 

2009年06月

分享到:
收藏 保存 打印 关闭
相关信息